(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31日电(郑雨婷)近年来,托里县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坚持在“选育管留”上下功夫,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拓宽渠道“选”,蓄好“源头活水”。坚持“三个一批”原则,通过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在村企业务工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培养选拔一批;从其他村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跨村交流任职一批;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国家公职人员中组织选派一批,先后培养选拔33名致富带头人、4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乡一库”要求,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工作机制,按每村动态储备4-6名以上后备力量,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动态储备库,将人才选出来、培育好、用起来,从现任村“两委”副职中优选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66名。
多维培养“育”,提升“领飞本领”。制定《托里县贯彻落实<关于村干部和后备力量素质提升培训行动计划>任务分解方案》,依托县委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开设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农村优秀青年培训班等班次。采取专题辅导、课题研讨、案例分析、试讲点评等形式,紧贴农村实际,开展针对性培训班4次培训130人,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送出去”“送上门”相结合,组织165名“三类”基层干部赴辽培训、30名高素质农民踏进青岛农业大学再提升,选派1024名农牧民进县技工学校学技能,以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践锻炼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振兴一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奖惩并用“管”,锻造“为民尖兵”。构建“考、奖、罚”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制定《托里县村干部队伍“赋能筑堡垒”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村干部岗位报酬与工作实绩挂钩机制,以鲜明奖惩导向,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实行“一人一档”,建立完善66名村党组织书记备案档案,全面掌握基本信息、教育培训、考察考核、奖励处分等情况。坚持凡动必备、常态化跟踪管理原则,联合纪委监委、检察院、法院、公安等部门,对所有村党组织书记建议人选进行县级联审、组织部考察,逐一“过筛子”,坚决将不符合条件人选排除在外。
真情关怀“留”,点燃“动力引擎”。严格落实村干部政治待遇激励保障政策,已有13名符合条件的农牧民村党组织书记推荐考录为乡镇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1名表现优秀的提拔进乡镇领导班子。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两委”正职报酬达到初任公务员水平。建立县财政为主,村集体经济、各类帮扶资金等为补充的保障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确保村党组织有能力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打造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时代村干部队伍,实现“在岗有报酬、干好有希望、离任有保障”。